腹主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华每日电讯刊文点赞厦门市民足不出城 [复制链接]

1#
安徽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9.html

来源:凤凰网房产厦门

“为了给我看病,全家提前两个礼拜坐飞机到上海,又是买机票又是住酒店,花销真的太大了。”回忆起十年前自己在上海做胸主动脉瘤手术的经历,现年72岁的庄老感慨万千。

在不幸罹患大病难病之后,不少病患和家属都曾听过这样的建议:“你们去北京、医院看看大专家吧”,个中辛酸反映的恰恰是地区医疗资源与需求无法匹配的现实。如何在下沉本地区名医院的同时,有效兼顾大病难病“大医院”“大专家”的高端医疗需要,成为不少城市管理者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近日在走访时发现,厦门市在有力推动“三师共管”落地生根的基础上,通过与高校合作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引进域外优质医疗资源,探索出一条极具厦门特色的医疗资源“提质增效”新路子。

足不出户享受上海名医服务

去年10月22日,坐落于厦门五缘湾片医院迎来“高光时刻”,成为全国首家揭牌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也标志着近年来厦门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初步取得成效。

年8月,厦门市*府与复旦大学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厦门“出钱”,复旦“出人”,不到天,一所旨在解决厦门医院拔地而起。自年运营至今,该院规范完成了诸多外院转来的肝癌、肾癌、胃肠肿瘤及血管病等专科疑难重症病例的手术和治疗,完成三四级高难手术占比超65%,填补了50多项厦门及福建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

五缘湾是厦门的*金地段之一,在这样的地段修建一所占地6.22医院,需要胆识和魄力。“我们认为这样的投入是物超所值的。”厦门市*府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除地块投入外,厦门市*府医院提供了“前五年全面运营保障”——*医院前五年的正常运营。

“地方*府只投入,医院日常管理运营,在国内‘市校合作办医’中算是第一例。”医院*委副书记苏成豪说,“市校合作办医”在国内并不少见,但其他地方*医院的日常运营,医院的日常管理,这就容易让专业化团队“放不开手脚”。

将上海的名医请到家里来看大病难病,首先要让小病慢病的看病问题得以解决。厦门市近年来不断完善小病慢病“三师共管”分级诊疗,专科医师负责明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基层全科医师负责落实执行方案,健康管理师侧重于健康教育和行为的干预。

自年探索“三师共管”以来,医院中看病“门庭若市”的景象不见了,取而医院的充分激活。

“通过分级诊疗把能在社区看的病在社区给看了,打医院不信任的藩篱,像我同事有高血压,日常的续药、取药也都在社区进行。医院压力,患者还能就近获得医疗服务。把市民普惠性的医疗需求解决好,我们才有余力‘向上探’大病难病的解决方案。”厦门市卫健委主任姚冠华说。

深入探索打破医疗资源分配瓶颈

“王主任,你看我兄弟这个腿,在省内跑了很多地方都看不好,最后别的医生推荐我们来这里。”3月9日下午,在医院的诊室内,一对从福州专程赶来看病的兄弟向该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王利新求助。

名医“动起来”,大幅降低了大病难病患者们的经济负担。除了患者及家属异地就诊的交通、住宿费,医院的大病难病医疗费用都按照厦门当地的标准结算。有业内人士做过横向对比,以腹主动脉瘤手术为例,在厦门做一场手术下来的费用比在上海做要便宜20%左右。

跨地区调配高端医疗资源,受惠的不仅是当地的患者,医院的专家名医。“最直接的就是提升医生对于某种疾病的认知,比如我们在巡回出诊的过程中就发现,长三角和闽南地区的病患分布情况是不尽相同的。”王利新认为,医生的临床经验是通过对某种疾病不断且广泛的诊疗中获得的,医院里固然能碰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病患,但长期扎根到别的地区,能够更加全面且直观地接触到差异化样本,并对当地的医疗学科建设提供有益补充。

同时,优质医疗资源跨地区合理配置,也让本地医务工作者有了更强的获得感。“我们其实跟大病难病患者所面临的挑战一样,过去想跟名医专家学习,要跑到北京上海,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跟着专家学习交流了。”福建医院住院医师林越拿到了让王利新带教的“入场券”,让他获益匪浅。

“作为医生,最难跟患者说出口的话就是‘你们去北京医院看一看吧’。过去有很多疑难杂症我们确实没有经验,不敢给人乱下诊断。”林越说,厦门的“市校合作办医”模式,让年轻医生有更多机会师承名医大咖。

除医院、医院等采取“*府出钱、专家运营”模式外,厦门还在融入国家医疗战略、培养自己的科研团队上下功夫。

依托厦门大学的学科基础和资源优势,医院成为其人才培养试验田,通过专设专业技术专项编制、构建医教研三位一体格局等方式,引进52名两院院士及“长江学者”等学科带头人。

厦门市还与四川大学合作,在岛外建立医教研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症疑难病救治中心,在岛内外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的同时,加大力度培养扶植本土医疗专项人才。

厦门市计划在医学教科研方面也从上海等地引入优质资源。“‘十四五’期间,我们会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教育资源带到厦门来,实现厦门优秀医疗人才的%本土化培养。”苏成豪表示,届时,厦门将进一步缩小与大城市在优质医疗资源上的差距。

解决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的“厦门启示”

厦门市着眼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群众实际医疗需求,积极探索解决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带来四方面启示。

启示一:将分级诊疗作为差异化医疗资源需求的有力抓手。截至目前,厦门市签约服务84.97万人,签约覆盖率32.54%;重点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达72.24%,签约居民对签约机构的综合满意度达95.09%。通过“三师共管”的分级诊疗措施,把小病慢病就医存医院,让厦门有能力抽出相应的医疗资源来满足大病和疑难杂症的差异化需求。

启示二:赋予专业运营团队更独立自主的运营权限。苏成豪表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医疗健康领域就是最好的“*策支持”。“市校合作办医”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让地区群众就医不再往“北上”跑。因此,在吸引域外医疗资源入驻时,给予最大限度的运营自由,医院的管理模式,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看病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启示三:以数字化手段为诊疗提质增效提供充足动力。患者诊间结算无须跑收费窗口,全部在手机上完成。医院的医生在获得患者授权后,可以共享患者的电子医疗档案。在厦门医疗机构调研中记者发现,数字化手段大大提升医疗资源的流通效率,同时也让诊疗结果更加精准。“现阶段,健康档案已为厦门市民和居民建立万份全周期的终身电子健康档案,覆盖95%的常住人口,每月电子健康档案共享.8万人次以上。”厦门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主任叶荔姗说。

启示四:将人才培养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最终目标。年,国家发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其目的就在于将“活水”引入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同时,着力于人才队伍培养的本土化,通过“外地专家本地徒”“医科共建临床院”的方式,进一步将域外医疗资源充分利用。本地医疗人才队伍的培育,才能最终破解地区医疗资源供需矛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康淼颜之宏陈弘毅

原载3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