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T增强扫描部分参数CT技术基础 [复制链接]

1#

往期精彩回顾: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

1.骨梗死---平片、CT、MRI的影像基础

2.滑膜骨软骨瘤病----影像基础

3.详细的X线颈椎解剖---影像基础

4.髌骨软化症MRI表现---影像基础

5.正常脊椎、脊髓表现:X线、CT、MRI----影像基础

6.成像技术的优选和综合应用---中枢神经系统

7.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异常

8.脊髓空洞积水症---影像学表现

9.蛛网膜囊肿----影像学基础

10、肩袖解剖及损伤的MRI诊断---影像学基础

11.膝关节解剖及常见病的MRI诊断

12.腰椎8种病变X线诊断报告模板---影像基础

13.树芽征:肺部CT诊断征象之一,影像基础

14.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要求---影像技师必备

15.轨道征及印戒征--肺部CT诊断征象之二,影像基础

16.手部---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及操作标准、目的

17.腕关节、尺桡骨--影像技师摄像技术及操作方法

18.“磨玻璃密度影”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三--影像基础

19.肱骨、肘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技术--图谱

20.“肺部实变”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四

21.“结节与肿块”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五

22.肩关节、肩胛骨、肩锁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方法

23.“空洞与空腔”“马赛克灌注征”“碎石路征”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六、七、八

24.足、跟骨、踝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技术及摄影目的

25.膝关节、胫腓骨、髌骨轴位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和标准

26.“空气新月征”“肺间质征及蜂窝征”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九、十

27.髋关节正、蛙、斜及股骨影像技师技术和标准

28.脊柱摄影之颈椎---影像技师操作技术及标准

29.脊柱摄影之胸、腰椎---影像技师操作技术及标准

30.腰骶、骶椎、尾骨--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及技术

31.胸部摄影注意事项及胸部摄影技巧--影像技师必看

32.心脏、胸骨及肋骨影像技术---影像技师必备

33.腹部、骨盆、骶髂关节影像技术---影像技师必备

34.相位编码方向选择的基本原则---MRI技术基础

35.CT窗宽床位及人体各部位正常数值---影像基础

36.头颅摄影注意事项及摄影方法--影像技师必备

37、脂肪肝的测定--肝/脾CT值以及肝脏CT相关解剖

38、磁共振常见物质及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影像基础

39.影像图像质量的参数和选择---MRI技术基础

40、磁共振常见伪影及解决办法--MRI技术基础

41、常见部位CT扫描方法和技术---CT基础

42、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诊断基础

43.冠状动脉系统解剖、CTA解剖、分段及中英文名称对照

44.详细版

头颅MR轴位解剖图---影像基础

45、最实用GE64排CT扫描技术--请保存、收藏

46.心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规范化应指南--CT技术基础

47.史上最全腰椎间盘突出CT和MRI读片技巧

48.骨肿瘤CT和MRI的影像表现----影像诊断基础

49.颅脑MRI的扫描规范---MRI技术基础

50.垂体MRI扫描技术规范---MRI技术基础

51.内耳及眼眶MRI扫描规范---MRI技术基础

52.副鼻窦及颞叶MRI扫描规范---MRI技术基础

53.上腹部CT检查技术----CT技术基础

头颅

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注入对比剂后逐层连续扫描)两种方法。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8分钟后开始扫描。头部增强扫描可用平扫参数,也可只对病变部位进行薄层扫描。

鞍区CT增强扫描参数

静脉注射对比剂50-7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层间距可用3-5mm,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需加作常规头部扫描。

眼眶

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使血管、肌肉和有血供的病变清楚显示,利于对病变的定性。对比剂使用同颅脑增强。延迟扫描时间为50秒。临床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双期扫描。对比剂用量60-8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0秒,静脉期50秒,扫描参数同平扫。

颌面部

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对比剂50-60ml,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扫描范围、层厚及层间距同颌面部平扫。扫描方式可用连续扫描或螺距为1的螺旋扫描。

咽喉部

咽喉部肿瘤或血管性病变需作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50-6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颈部

颈部检查一般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区别颈部淋巴结与丰富的颈部血管,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协助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选择层厚3-5mm层间距3-5mm的薄层扫描。对比剂用量60-8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颈部血管造影

1、扫描体位:仰卧,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扫描床面垂直。

2、扫描范围: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胸腔入口至颅底的扫描区域。

3、扫描方式:单层或多层螺旋。

4、扫描参数:单层螺旋的扫描层厚2-3mm,间隔1-1.5mm;多层螺旋的扫描层厚0.75-1mm,重建层厚1mm,间隔0.7-1mm。

5、对比剂:静脉注射对比剂70-90ml,流速3ml/s,延迟扫描时间15-18秒

甲状腺CT灌注

1、平扫定位:层厚与层间距为5mm,扫描范围只包括甲状腺,以确定甲状腺有无病变。

2、灌注扫描:对比剂50ml,流速4-5ml/s,扫描层厚5mm,注射对比剂后立即扫描。

3、常规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颈部,层厚与层间距可用5-8mm。

胸部

当需要对肺门血管与淋巴结相鉴别,或未观察纵膈病变时,可行胸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可静脉团注对比剂60-70ml,流速2-2.5ml/s延迟扫描时间30-35秒。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平扫。

腹部

腹部脏器CT检查一般均应做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通常在平扫后进行,便于发现病变并作出定性诊断。腹部扫描的对比剂注射方法均采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用量60-80ml,流速2-3ml/s。

肝脏、脾脏增强通常采用三期扫描,动脉期延迟扫描时间25-30秒,门脉期延迟扫描时间60-70秒,实质期延迟扫描时间85-90秒。若怀疑肝血管瘤,则实质期的延迟扫描时间为3-5分钟或更长,直至病灶内对比剂充满为止;胰腺增强扫描通常采用“双期”,动脉期延迟扫描时间35-40秒,静脉期延迟扫描时间65-70秒;肾脏增强扫描通常应扫描皮质期、髓质期和分泌期,皮质期延迟扫描时间25-30秒,髓质期延迟扫描时间60-70秒,分泌期延迟扫描时间2-3分钟。

腹部血管造影

腹部CT血管造影通常用于腹主动脉及大部分支的血管成像,可用于诊断腹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肝血管异常及肾动脉狭窄等。检查前不宜口服对比剂,以免干扰血管的显影。对比及总量80-ml,流速3-4ml/s,延迟扫描时间通常为15-20秒,层厚1-2mm,间隔1-2mm。

盆腔

对盆腔占位进行定性,并确定其部位、大小和范围,以及是否引起盆腔淋巴结转移等,必须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常规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及总量60-80ml,流速2-2.5ml/s,延迟扫描时间30-35秒

脊柱

脊柱常规不作增强扫描,若平扫发现占位性病变,可行增强扫描以确定病变性质、范围、大小以及周围结构的关系和血供情况。对比剂用量60-80ml,流速2-2.5ml/s,延迟扫描时间25-30秒。

四肢

骨关节及软组织的增强扫描,主要是为了了解肿瘤病变的供血情况以及周围血管动脉瘤的位置和形态。此外,还可以显示骨骼、肌肉内肿块与邻近动静脉血管的关系。增强扫描常规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总量60-80ml,流速2-2.5ml/s,延迟扫描时间25-30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