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VIP特典胸腹主动脉疾病治疗 [复制链接]

1#

在科技、材料以及工艺飞速发展的当下,针对胸腹主动脉疾病诊疗的医疗器具几经革新发展。胸腹主动脉疾病治疗术式也经历了开放手术、杂交手术以及全腔内手术的变迁。年8月14日,在北京大学血管论坛(VIP)会议上,医院的李医院的刘暴教授分别对胸主动脉疾病和腹主动脉疾病治疗的10年变迁作了精彩的演讲。

李伟:胸主动脉疾病治疗10年变迁

北京大学血管论坛自年首次成功举办至今历经10年,胸主动脉疾病专场的学术内容变化巨大,手术录播也由以杂技手术为主转变为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和多分支支架处理为主,见证了胸主动脉疾病诊疗相关医疗器具的不断创新、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

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TAVR发展迅猛近年来,TAVR发展迅速,已然成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治疗的新选择,显著改善了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血管外科处理主动脉瓣疾病的比例还比较少。随着对升主动脉以及弓部疾病处理的深入,血管外科医师可将治疗领域拓展至主动脉瓣疾病的诊疗,拓宽血管外科治疗领域“版图”。升主动脉疾病的治疗:仍有较大进步空间针对升主动脉疾病的治疗,外科开放手术更为成熟、快捷,手术操作趋于流程化、规范化,应用比例更高,依然是主流术式。目前,腔内技术仅在选择性升主动脉疾病病例中散在应用。随着腔内器具和技术的进步,全腔内处理升主动脉疾病的时代或许就在不远处。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创新不断、百家争鸣在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诊疗方面,腔内技术的创新从未停止,包括烟囱技术、开窗技术以及分支支架技术。其中烟囱技术也从最初的单烟囱发展为三烟囱技术,可全腔内重建弓上三分支血管。同时,为解决主体支架与分支支架不匹配导致的内漏问题,经特殊设计的裙边支架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开窗技术分为体外预开窗和原位开窗技术,可根据分支血管的角度不同,选择术式。与此同时,开窗技术相关的医疗器具也在不断创新,包括腔内可调控破膜系统的创新、激光的优化选择等,为成功开展开窗技术夯实基础。分支支架的理念符合主动脉弓部解剖结构的修复,针对主动脉弓部疾病的治疗具有本质上的优势。目前一体式主动脉弓部分支重建支架,可在TEVAR术中一期完成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此外,郭伟教授提出的模块内嵌主动脉弓部覆膜支架系统设计理念更加超前,保证操作过程中脑部血流不受影响;其初步临床结果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主动脉疾病治疗:真腔重塑和假腔封堵

降主动脉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真腔重塑和假腔封堵,腔内治疗技术包括Petticoat技术、Candy-Plug支架技术。Petticoat技术是指近端覆膜支架+远端裸支架植入技术,有助于避免开窗或烟囱引起的内漏问题。Candy-Plug支架技术主要目的是阻断假腔血流,促进血栓化;但是缺少商业标准化的产品,需要医师临时制作。

下个10年:未来可期

10年来,胸主动脉疾病的治疗趋于微创化,由开放手术为主逐渐为更多开展全腔内手术。得益于医疗器具的巨大发展,腔内手术操作趋于流程化、简单化。随着对胸主动脉疾病治疗研究的深入,各类术式逐步被优化、创新。下个10年,胸主动脉疾病诊疗的发展未来可期。

刘暴:腹主动脉疾病治疗10年变迁年,汪忠镐院士首先运用自主研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AAA。年,景在平教授首次报道EVAR,开创了国内AAA腔内治疗的新时达,经过20年的发展创新,已然成为主流的治疗策略。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不断突破禁区

10年来,医疗器械和腔内技术的进步使得复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指征不断经受挑战。烟囱技术、开窗技术以及分支支架技术的应用,使得复杂腹主动脉瘤不再是腔内治疗的禁区。需要注意的是,开窗技术的应用多为病例报道,仍缺少大宗病例报道,且缺乏标准流程和质量控制,潜在内漏、支架移植物、分支血管闭塞等风险。针对瘤颈和入路扭曲的病变,可使用柔顺性更佳的主体支架、近端裸支架,并选择性采用近端后释放以及导丝牵张技术加以配合。

腹主动脉瘤进入全腔内时代:PEVAR近年来,多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EVAR手术在穿刺入路、失血量、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年,医院报道了一组PEVAR的临床结果,显示无伤口感染、假性动脉瘤的发生。PEVAR的疗效得到证实,使得腹主动脉瘤的治疗真正进入了全腔内时代。内漏的防治:创新与变迁

内漏是EVAR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国内外专家积极投身到内漏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在瘤腔内注射蛋白胶预防内漏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针对内漏的诊断方面,DynaCT克服DSA死角,全方位显示支架情况,在术中清晰分辨内漏及内漏类型以便医师快速做出处理。此外,超声的广泛应用使得随访更加微创、便捷。

破裂腹主动脉瘤治疗:腔内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早期研究显示EVAR治疗破裂AAA,患者解剖特征与生存率密切相关;解剖不合适的患者,EVAR术后1年死亡率高达5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近年来EVAR和开放手术围术期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一项比较EVAR和OSR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EVAR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低于OSR组(P<0.)。10年来,腔内手术治疗破裂AAA的疗效显著提升,应用比例逐步增加。炎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停滞的10年腔内手术治疗IAAA可以避免对周围脏器的损伤,但不能减轻甚至会加重主动脉周围炎症反应;对于早期诊断的非破裂性炎性动脉瘤,择期手术获益最大。近期的一篇meta分析显示,针对感染性动脉瘤的治疗,年以前以开放手术为主,以后以腔内手术为主。针对炎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治疗,腔内探索仍在继续。

大咖观点

陈忠教授:过去10年,腔内技术在胸腹主动脉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未来的挑战仍不容小觑。针对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全腔内策略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但仍有部分病变需要外科开放手术干预。全腔内攻克腹主动脉瘤的终点还未到达,仍需广大血管外科医师继续努力。

张小明教授:早期多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疾病,操作更加成熟,临床疗效优于腔内技术。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应用比例显著高于开放手术,并能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血管外科医师不应完全丢掉开放手术,应该“两条腿走路”。舒畅教授:如两位演讲嘉宾展示,在过去的十年,腔内技术发展飞速。开窗、烟囱、分支支架的应用使得复杂胸腹主动脉疾病不再是腔内手术的禁区。值得注意的是,血管外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飞速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陆信武教授:虽然运用腔内技术能够成功解决大部分胸腹主动脉疾病,但升主动脉疾病和夹层动脉瘤的处理仍需格外注意。针对升主动脉疾病,应详细了解生理状态、病理、流体力学等特征,并据此设计符合的支架。而针对夹层动脉瘤的治疗,虽然既往多采用分支支架,但是挣脱分支支架的思维局限,或许可以得到另辟蹊径的解决策略。

陆清声教授:目前,血管外科处在发展的快车道。十年间,在腔内器具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创新。但是,血管外科医师仍应保持紧迫感,继续深入探索当前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升主动脉疾病、炎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