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衣为甲针药为刀这个医疗队曾打了场援鄂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

年3月21日,退伍老兵出院前向海**医大学医疗队员致*礼道别。曹希摄

回顾一年前那个抗疫战场,没有硝烟,有的只是病区里各种监测仪器的“嘀嗒”声,见证着、诉说着海**医大学医疗队员们的故事。

◎王泽锋本报记者张强

“迎接海*节,回报*民情。”4月22—23日,海*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董宇超,参加了庆祝人民海*成立72周年大型义诊活动。

在活动中,董宇超看到了许许多多熟悉的同事。一年前,他们曾共同奋战在武汉,直到迎来了疫散春归。如今正值人间四月天,“庆建*百年·展*医担当”的火红横幅飘展在春风里,他的思绪却不禁回到一年前——

年4月16日凌晨,“解封”不久的武汉还在沉睡,医院却已“醒来”。蒙蒙亮的天色里,集合、列队、清点……海**医大学60多名医疗队员齐刷刷抬起右手,向这座奋战了82天的“英雄城”庄严告别。依照上级命令,*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逐批撤离。这一天,是海**医大学最后一批队员离开武汉的日子。

在抗疫最难的关头,他们领命驰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他们欣然归去。没有夹道欢送的人群,他们走得悄无声息;送出一批又一批康复患者,他们走得满怀欣慰。

最早驰援最晚回撤

回顾一年前那个抗疫战场,没有硝烟,有的只是病区里各种监测仪器的“嘀嗒”声,见证着、诉说着这所*医大学医疗队员们的故事。

“除夕雨夜领命出征,武汉解封仍在坚守。”海**医大学的医护人员是抵达武汉最早、撤离最晚的医疗队之一。从去年1月24日起,该校先后派出两批次、余名队员接续驰援,医院医院,再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患者不清零他们不撤兵,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那个除夕夜,战“疫”号角陡然吹响。夜雨中,海**医大学为首批支援湖北的名医疗队员举行出征仪式。“不计酬劳,无论生死!”“疫情不退,我们不退!”铮铮誓言响彻校园。没有千头万绪,唯有齐心抗疫。当晚11时,医疗队乘*机直抵武汉,即刻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疫情阻击战——

凌晨3点进行任务对接、早晨8点进驻防疫一线、开设4个病区日夜施救、扩展至张床位满负荷收治……医院后,他们以最大限度、最大能力救治患者。

10天后,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医院。离开时,队员们将余件紧缺医院。该院ICU负责人乐文卿说:“海**医给我们留下了经验、留下了作风、留下了鱼水深情。”

医院初期,设施尚未完善,急救硬件不足。被誉为“硬核”护士长的陈静,带领从全*各单位抽调的50名护士,一边安装设备,一边熟悉装备性能。凭着多年急救经验,她们短短2天便整理出余种药品耗材,又将这些耗材从仓库转运到位。

年2月17日,海**医大学第二批医疗队进驻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两天后就成批量收治患者。最忙的时候,每隔10分钟就要完成1名患者的分诊运送,一周内要进行上千份核酸检测。时任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说,为了点亮光谷的“生命之光”,他们组成24小时抢救组、成立人文护理团队……每一天都像打仗一样拼。

去年3月末,国内各医疗队已开始离鄂,这群*医们却仍“铆”在火线。“既然给至暗时刻带来了微光,我们就让它燃得更久一点。”90后护士孙青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鏖战“红区”坚守到底

随着疫情“至暗时刻”的逐渐褪去,医院和光谷院区平均每天都有数十例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患者。住院患者在减少,但救治难度并未降低;诊疗转入常态化,但护理需求并未减轻。

重症救治,成为武汉保卫战必须攻下的堡垒;悉心守护,仍是抗疫一线不变的主题。为了不负生命重托,海**医大学的医疗队员们慎终如始,竭力战斗在“红区”(医院中重病隔离病房),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位重症患者。

年3月7日,百岁老人王爷爷治愈出院,成为光谷院区收治的年龄最大的患者。救治王爷爷,是一场与病魔的激烈较量。老人刚入院时,患有新冠肺炎、阿尔茨海默症、腹主动脉瘤、高血压、心衰等8种疾病,负责救治的重症救治专家曾力坦言,老人入院时一直昏迷不醒,且已百岁高龄,医护人员都感到“压力山大”。抽选呼吸重症、老年病等学科专家骨干,组建专门医疗和护理团队,安排24小时特级护理……采取多种治疗方法精心诊治12天后,曾力看着老人一天天康复起来。

“谢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年4月5日,一位74岁的老患者在光谷院区出院,含泪告别医疗队员们。在与死神搏斗的一个多月里,老先生多次病危,经气管插管等多种治疗方式无好转后,两位麻醉专家陆智杰、王振猛为他用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同时进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最终抢回了老人的生命。

重症监护室,病*弥漫。战斗在此如虎口拔牙,本领和胆量缺一不可。医院一个平常的深夜,一位患者血压突降、鼻腔大量出血,重症专家李文放冒着被血沫及鼻腔分泌物喷溅的风险,抓起防护面屏就开始紧急抢救。护目镜上满是雾气,他只能透过缝隙艰难观察,凭借深厚专业功底成功堵住出血,使患者病情稳定下来。那一刻,他防护服下的衣服早已湿透。

“阿姨,有的医疗队返回了,你们能支援我们多久?”光谷院区6岁的小患者天真地问护士长付立。“放心!你们不出院,我们不撤离。”那一天正值惊蛰,大地回春,付立的回答却比窗外的阳光还要温暖。

科学救治不负使命

穿着隔离服不方便为病人听诊怎么办?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出现水雾怎么办?一整天在防护装备下工作喝不上水怎么办?……来到“前线”没多久,这些看似不算事儿的问题成了一线抗疫医护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针对这些一线反馈的问题,海**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第一时间前后联动,展开专项研究。

在他们的努力下,隔离式无线电子听诊器2.0版、医用防雾护目镜等医学装备在整个医院普及开来。医护人员试用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我们开辟了科研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只要是能解决抗疫一线的现实问题,随时申报、随时受理,尽快出成果接受前线的检验,积极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该中心领导说。

科学救治,不负生命。在海**医大学前方专家和后方科研人员的联动下,一系列支持抗疫的“黑科技”,助力前方冲锋战疫。

每名治愈患者走出医院时,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火神山克冠康复方”中药冲剂。这份出院礼物由海**医大学专家参与研制,折射出他们科学施治、精准救治的成效——

坚持“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积极推广托珠单抗、恢复期血浆、干细胞治疗、高压氧治疗等新技术新疗法临床应用,加强个体化中医辨证施治。

改进核酸取样技术,结合咽拭子、鼻拭子、肛拭子等多种途径,提高阳性检测精准率。

坚持前后方联动,将海神防护贴、防雾护目镜、无线听诊器等成果应用于临床一线。

董宇超仍记得当时医院各个病区贴上封条他如释重负的心情。在医院,他带领的感染二科先后治愈出院余人,取得了零病亡的战绩。

在那场与医院的告别仪式上,董宇超作为病区主任代表发言。一年前的那番话语,他至今念念不忘:“投身这场战‘疫’,锻炼了我们的技能,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更值得我们用一生来铭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