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输不起的孩子也赢不了,培养孩子成长型 [复制链接]

1#

“我家孩子自尊心比较强,喜欢被表扬,不愿受批评,一旦受到批评就会备受打击,抗挫能力弱,有些输不起。每次活动的时候总想拿第一,就算在家和爸爸玩五子棋也想拿第一,输了就大哭大闹,甚至摔东西。”

随着家庭条件逐渐变好,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不忍心让孩子经历挫折,处处为孩子铺路,披荆斩棘,导致孩子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弱,稍有不顺心便哭闹不止,遇到困难更是变得不堪一击。

当孩子离开父母身边时,根本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01

孩子遇挫时表现有多种因素

很多家长会烦恼:面对挫折,为什么有的孩子可以直面困难,勇于挑战,而自己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则逃避现实,轻言放弃,情绪激动难以控制。

实际上,孩子遇挫时的表现有多种因素导致。

01孩子的思维模式不同

成长型思维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提出的,她在《终身成长》一书中,将思维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就是从人的角度探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影响各异,并将自己远见性的想法总结成《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一书。

在她看来,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方式其实蕴含了无限的能量。而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未来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的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mindset)。

固定思维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比较笨,而拒绝接受挑战、面对困难,由此他们的发展潜力会受到限制。

02“情绪脑”对孩子的挫折力有明显影响

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有些孩子在经历挫折的时候是积极的,甚至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但是有些孩子却紧张畏缩,总是有种沮丧的感觉,常常会怀疑自己做不好。

这其实是因为孩子的“情绪脑”在作怪。

相信很多家长都对"情绪"一词不陌生,特别是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孩子一旦哭了喊了就会说"看,他又闹脾气了",孩子开心了我们又会说"宝宝情绪挺好"。

那么"情绪脑"又是什么呢?

根据字面我们可以做出简单分析:情绪脑其实就是控制人的情绪的。

在《儿童情绪心理学》中将人的大脑分为了三层,层层包围,来分管人的基础行为和心理。

最里面的一层是管理人类最基本生理功能的"本能脑",由于这层又和许多爬行动物有很大相似之处,因此也被成为"爬行脑";中间一层就是负责人类各种情绪产生,比如开心、悲伤、恐惧、焦虑等,被称为"情绪脑”;而最外面的是我们的理智脑,即抽象逻辑等高级思维的控制中心。

脑科学家表示,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情绪脑"更是与主管智力发育的大脑皮质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其实在孩子1岁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了,0-6岁是"情绪脑"发育的关键时期。

"情绪脑"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记忆、决策和适应不同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但同时"情绪脑"也是比较脆弱的,比如压力大、失眠、焦躁、噪音等都会使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此我们可以从大脑入手,通过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锻炼额叶区域功能,让能够控制调节情绪的部位变得更加强大。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充分遵循了大脑运作的神经机制,能做到更全面更精准的锻炼我们的大脑,加强前额叶皮层与神经网络之前的链接,提高前额叶皮质的活跃度,从而来帮助孩子提升情绪控制能力和自控力。

02

如何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

孩子的思维方式可以改变,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力。

通过科学的赞美、积极心理暗示、觉察内心和制定合理目标等方式,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让他们更加乐观地面对困难,并取得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01教会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

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把握大的事情时,可能是成长型思维占上风,满怀信心地去解决问题,但是挑战,错误,或者批评多了,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固定型思维主导了。

当孩子犯错了,遇到困难时,固定型思维模式很容易占上风,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让他学会去“监控”自己的思维。

因为孩子的具象思维更加发达,所以为了让孩子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两种思维模式用拟人化的方式来教给孩子。

比如,当孩子数学考砸了的时候,小固和小成就两开始争论起来了。”小固说:“你真的不聪明,所以数学学得不好!”小成说:“你只是暂时不会,只要多一些练习,肯定能做出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当他们面对事情,做出反应的时候,其实有两种选择。如果他听到的是小固的声音,那可以试着去想一下如果是小成会怎么说,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然后选择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应对。

02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研究表明,接受能力取向表扬的儿童对于固定型思维的得分显著高于接受努力取向表扬的儿童。

成功时,表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智力和才能,避免针对智力和才能进行评价的表扬方式,而不重视他们付出的努力,我们要将肯定的重点放在孩子们以成长为目的的努力过程中来,包括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坚持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

许多家长总是喜欢给孩子贴上固有标签,如“我的孩子非常调皮”“我的孩子一定会考上名牌大学”“我的孩子很自私”。

父母在贴标签的同时就会固定地认为孩子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会做什么样的事,这样的想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是导致悲剧的发生。

父母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03尊重孩子自身的想法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放下教育者的身份,主动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共情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不太成熟的想法,这样会更好地融入孩子的世界,带来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