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复制链接]

1#

 点击上方?蓝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突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仍持续增高。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91%,城市为43.56%。心血管病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府主导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方针,真正实现使心血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将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改版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内容方面增加了心血管健康行为、康复、技术创新与转化等,倡导心血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报告强调,为降低日益加重的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一方面仍要强调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医疗质量,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必须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积极控制行为危险因素,如避免不健康饮食,规律身体活动等。


  今天慢病界带您一起走进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看看都有哪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


  1.心血管健康行为


  1.1吸烟


  中国男性一直属于世界上吸烟率最高的人群之一。—年,男性现在吸烟率均超过50%。近年来中国居民现在吸烟率较前几年呈现下降趋势。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见图1。

图1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情况


  中国青少年的现在烟草使用率为6.9%,具体比例如图2所示。

图2中国青少年的现在烟草使用率情况


  我国吸烟人群的戒烟率从年的18.7%上升到年的20.10%,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农村与城市无显著差异。


  吸烟与二手烟暴露是中国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可预防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国人群吸烟相对死亡风险率(RR)为1.23,人群归因死亡风险(PAR)为7.9%;男性RR=1.18,PAR为10.0%;女性RR=1.27,PAR为3.5%。


  1.2合理膳食


  —年的30年间,中国居民的主要食物摄入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谷物摄入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杂粮明显减少;动物性食物、食用油明显增加;家庭烹调用盐和酱油减少,但家庭烹调用盐仍高达10.5g/标准人日;新鲜蔬菜摄入量呈减少趋势。


  年调查显示,在三大供能的营养素中,蛋白质摄入量变化不大,脂肪供能呈上升趋势,已超过膳食指南的推荐标准,碳水化合物供能下降至膳食指南推荐标准的下限,如图3所示。

图3年中国居民平均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膳食因素中,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数量有关的归因比例中,影响最大的是钠的摄入过高,其他影响因素依次如表1所示。


  表1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死亡相关影响因素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在—年对名成年人随访约10年,显示饮酒导致约8%的脑梗死和16%的脑内出血。


  1.3身体活动


  年34.1%的中小学生身体活动达标,较年的达标率29.9%略有升高。国民体质监测显示,年中国居民经常锻炼率为33.9%。20岁及以上人群为14.7%,其中城市19.5%高于农村10.4%,20~39岁人群最低,60~69岁人群最高。


  1.4超重与肥胖


  年,中国7~18岁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总检查率为19.4%。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年的11倍和57倍。


  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超重率达到30.1%,肥胖率达到11.9%。与年相比,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增幅分别为32.0%和67.6%,其中农村增幅高于城市。


  中国成年居民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检出率为29.1%,男性28.6%,女性29.6%,估计全国有2.亿人有腹型肥胖。


  年,全国归因于高体质指数BMI(20~24.9kg/m2)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59.0万,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1.5/10万,13.5%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BMI。


  年,中国超重和肥胖所造成直接经济负担为.1亿元,年增至.68亿元人民币。


  1.5健康心理


  年中国5医院心内科门诊调查显示,抑郁和焦虑终生总患病率(即现患病人数和既往患者人数在总调查人数中的比例)为5.37%,抑郁或焦虑终生总患病率为16.91%。


  INTERHEART研究共入选我国26个中心的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例无心肌梗死的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患病率为21.66%,对照组抑郁患病率为10.36%。抑郁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高于其他国家。我国北方地区抑郁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高于南方。


  CKB研究分析了例中国30~79岁居民的数据,中位随访7.2年。发现有抑郁症的成年人与普通人群相比,发生冠心病风险增加(HR=1.32)。主要是城镇居民的风险明显增加(HR=1.72)。重度抑郁症是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2.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高血压


  —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在中国9个省(年增至12个省)对≥18岁成年人进行了8次横断面调查。发现血压正常高值年龄标化检出率从年的23.9%增加到年的33.6%,年前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我国在—年、—年、年和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见图4。

图4我国≥15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


  中国高血压调查(CHS)于—年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城市和农村中抽取名≥18岁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男性高于女性(粗率28.6%


  比27.2%,加权率24.5%比21.9%),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见图5。

图5中国高血压调查不同年龄段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


  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n=19万,7~17岁,汉族)显示,中国学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4.5%,男生高于女生(16.1%比12.9%),随年龄逐渐上升(P<0.)。肥胖是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第一位危险因素。


  根据CHS—年调查结果,中国≥18岁成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治疗控制率为37.5%,与既往调查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女性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高于男性,分别为55.3%比47.6%,50.1%比41.2%,18.2%比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居民均高于农村居民,分别为50.9%比44.7%,45.8%比38.0%,19.4%比13.1%。


  —年,我国高血压规范管理人数翻两番,由年的.9万人增长至年的万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31%。


  如果治疗所有高血压患者,每年将减少80.3万例心血管病事件(脑卒中减少69.0万例,心肌梗死减少11.3万例),获得万健康生命年。研究估算,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能降低高血压服药患者年均药物治疗费用和患者年人均住院费用约26元和元,节约高血压患者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约元。我国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年人均投入元均能产生正的净效益,即产出大于投入。


  2.2血脂异常


  根据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年中国慢性肾病工作组调查(CNSCKD)、年CHNS及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显示,10年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大幅上升。

图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


  根据年一项对全国7个省/自治区(n=,6~17岁)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情况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也不容忽视。含糖饮料每周≥1次、静坐时间>10h/d、超重和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三酰甘油;采用《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中推荐的儿童血脂异常切点

图7我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检出率


  现阶段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高危/极高危人群的降脂治疗率、达标率现状堪忧。在—年第4次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调查(CCDRFS)研究中,在10年ASCVD高危人群中,LDL-C治疗率仅5.5%、达标率仅25.5%;10年ASCVD极高危人群中,LDL-C治疗率仅14.5%、达标率仅6.8%,农村高危/极高危居民的治疗率更低,分别仅4.6%和11.5%。


  年一项包括了15个省市3万余人的、在CHNS项目基础上进行的模型预测研究显示,—年,开展调脂治疗可以避免万例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和万例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避免万心血管病死亡。


  2.3糖尿病


  年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名≥18岁居民的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是35.7%。按照中国大陆约有10.9亿的成年人计算,有3.88亿成年人是糖尿病前期。知晓率为36.5%,治疗率32.2%,治疗控制率49.2%。


  CKB入选名中国10个地区的30~79岁成年人,显示糖尿病明显增加了缺血性心脏病(RR=2.40)和脑卒中风险(RR=1.98),50岁前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寿命估计缩短9年。


  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纳入了例诊断的糖耐量受损的成年人,随机分配到对照组或生活方式干预组(饮食、运动干预)。30年长期随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使糖尿病发病中位推迟3.96年,平均预期寿命增加1.44岁。糖尿病发病风险持续下降39%,心血管事件下降26%,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3%,证明对糖耐量受损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和糖尿病相关死亡率。


  2.4慢性肾脏病


  年—年对我国13个省、市、自治区(n=,>18岁)成年人的全国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调查显示,CKD的总患病率为10.8%,以eGFR<60ml·min-1·1.73m-2诊断的患病率为1.7%,以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30mg/g诊断的CKD患病率为9.4%。以此推算中国约有1.2亿例CKD患者。


  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CK-NET)及年度报告显示,医院>18岁的两年总入院患者中分别有4.5%和4.8%合并CKD。其中,糖尿病合并CKD患病率分别为14.5%和13.9%;高血压合并CKD的患病率分别为9.5%和11.3%;心血管疾病合并CKD的患病率分别为7.0%和7.7%。


  年,合并CKD的住院患者平均花费为元,高于无CKD患者的7元。年,合并CKD的住院患者人均费用元,高于无CKD患者的元。


  2.5睡眠障碍


  我国居民失眠平均患病年龄为43.7岁。各年龄层患病率如图8所示。

图8我国各年龄层居民失眠患病率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对48.7万名30~79岁的中国成年人随访了10年,发现每周至少3d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白天困倦等失眠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11.3%、10.4%和2.2%。多因素校正后,有3种症状者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分别为1.09、1.07和1.13。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与急性心肌梗死密切相关;女性当中早醒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2.6空气污染


  基于我国个城市—年大气污染和死因逐日数据开展的系列研究发现,PM2.5、O3、SO2、NO2每升高10μg/m3及CO每升高1mg/m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27%、0.27%、0.7%、0.9%和1.12%。我国个城市PM2.5对心血管病住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M2.5当日暴露每升高10μg/m3与心血管疾病入院增加0.26%相关,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增加0.31%,心力衰竭增加0.27%,心律失常增加0.29%,缺血性脑卒中增加0.29%。


  大型前瞻性队列随访证据表明,大气PM2.5长期暴露与中国成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有关,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1%和16%。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空气污染相关*策与法规标准已日趋完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年较年空气质量改善减少全国超额死亡例,减少寿命损失年。


  3.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年,原卫生部启动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建设工作,截至年12月,已完成第4批示范区建设和第5批示范区现场评审工作,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建成个国家级示范区。


  据估算,现患高血压患者中接受治疗的约为1.2亿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患者约为万人。社区医疗机构针对高血压患病现状,形成了积极有效的高血压防控管理模式。如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智慧家庭医师优化协同的慢病管理模式(IFOC);上海市“1+1+1”高血压管理模式,即1个家庭医师+1个区级医疗机构+1个市级医疗机构的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厦门市开展了以“社区-医院一体化”为基础的“三师共管”的高血压管理模式,即医院专科医师和社区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组成的医疗团队模式,共同管理签约患者。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年在全国发起“健康心脏、健康社区、健康中国”行动,与区域医疗机构合作,开始实施“基层心血管病综合风险管理项目”,目前已累计多家机构单位,以不同的合作形式参与了平台的各项活动,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室,作为远程血压监测站点进行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三高共管”监测。血压累计筛查7万余人。通过这种形式,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有效促进了“上下联动”。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简称“高危筛查项目”)自年被列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5年多来,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选择了个典型项目点,分步骤对社区35~75岁常住居民开展心血管病风险的初步筛查和深入调查,以及早发现高危对象和早期患者,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管理和长期随访。截至年6月,高危筛查项目累计从个区县筛查社区居民.3万人,检出高危对象87.1万人,干预管理心血管病高危对象73.0万人,累计随访干预管理.2万人次。


  4.心血管病


  4.1流行趋势


  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88/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40/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48/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1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6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58/10万。年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5.91%和43.5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达3.3亿人,其中具体病种患病人数如图9所示。

图9中国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


  4.2冠心病


  根据年中国第5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城市地区≥15岁居民冠心病的患病率为12.3‰,农村地区为8.1‰,城乡合计为10.2‰。与年全年龄段的第4次调查数据相比(城市15.9‰、农村4.8‰、合计7.7‰),城市有所下降,农村和城乡合计患病率升高。以此数据为基础,根据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年中国大陆≥15岁居民冠心病的患病人数约为.6万人。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PEACE)前瞻性心肌梗死研究,我国居民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胸痛或胸部不适,具体症状占比情况详见表2。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对例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发现,无典型胸痛患者就诊时间晚,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低,住院期间死亡率较高。


  在CAMI研究的例患者中,共有例(19.4%)患者存在明确诱因。对于<5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8%的诱因为近期过度不良生活方式,14.6%为大量饮酒;对于≥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3%的诱因为天气或环境骤变,10.0%为疾病、手术或创伤。


  一项针对北京市18个区县名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5%的居民至少知晓任何一种心脏病发作症状,但超过70%的居民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治疗手段;<50岁的人对心脏病发作的症状认知最差,仅有31.7%的居民表示自己在心脏病发医院就诊。


  根据2—年全国16份急性心肌梗死病历分析,大多数出院患者未收到饮食、运动、控制体重、定期复查血脂及戒烟的五项建议,年,仍有超过50%的患者未接受到任何建议,接受3~5条建议的比例为2.7%。饮食建议的比例不足40%;控制体重的建议率接近于零,在体质指数≥24kg/m2的患者中控制体重的建议率仅为1.3%。


  对全国不同地区53家医院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h内患者的研究显示,30d内再入院率为6.3%,近50%发生于出院后5d内。其中77.7%因为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包括心绞痛(31.2%)、心力衰竭(16.7%)和急性心肌梗死(13.0%)等。


  2年以来,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治疗率明显增加,溶栓治疗率下降,但总再灌注治疗率并没有提高。其他指南推荐药物的使用率增加,院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年,中国大陆地区(医院)PCI总例数为例。年全国平均百万人口病例数为例,冠心病患者平均置入支架数为1.46个,PCI手术死亡率为0.26%,急诊PCI治疗占45.9%。


  一项多中心研究对中国4家心脏中心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的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评估,发现20%的PCI治疗不适宜,有16.0%需要血运重建的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在例行PCI治疗的患者中,20.9%指征选择不适宜,51.1%可能适宜,28.0%适宜。而在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中,仅3.5%指征选择不适宜,证实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规范。


  根据—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抽样数据库,推算急性心肌梗死年住院率为44.2/10万。中国城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位住院费用为3.1万元,住院时间为9d。接受PCI治疗患者的中位住院费用为5.2万元,明显高于接受溶栓治疗(2.0万元)和非手术治疗(1.3万元)的患者。


  4.3脑血管病


  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04/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22.35%,位列恶性肿瘤(.06/10万)和心脏病(.08/10万)之后,为死因顺位的第3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年中国有.5万人死于脑血管病。脑卒中的流行呈现地域性,东北地区脑卒中发病率最高(.2/10万),华南地区最低(.6/10万)。


  年,中国脑卒中预防项目(CSPP)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76个社区对例≥40岁的社区居民进行了脑卒中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调查,发现年龄标化脑卒中患病率为2.08%,男性为2.38%,女性为1.82%,城市为1.90%,农村为2.29%。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中国脑卒中的过早死亡寿命损失年(YLL)从年的第3位上升到年的第1位。年脑卒中YLL比年上升了14.6%,年龄标化后,YLL下降了38.8%。年比年死亡粗率上升了41%,年龄标化后,死亡率下降了33.5%。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年脑出血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4.5d,人均医药费为.6元;脑梗死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0.7d,人均医药费为.0元。


  高血压是与脑卒中发生相关性最强的危险因素,其次是家族史、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糖尿病、身体活动不足、吸烟以及肥胖。


  4.4心律失常


  年中国高血压调查发现,中国≥35岁居民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病率为0.7%,农村居民0.75%高于城市居民0.63%。其中34%的患者为新发现的房颤,自己并不知晓。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龄、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是中国房颤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房颤患者脑卒中总体发生比例为17.5%。其中,瓣膜性房颤患者26.9%发生脑卒中,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4.2%发生脑卒中。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年龄>75岁、高血压、糖尿病和左心房血栓是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中国房颤注册研究(CAFR)对—年32家医院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析发现,中国房颤患者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比例有很大提升。CHA2DS2-VASc评分≥分2和1分的患者中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6.5%和28.5%,0分的患者也有21.4%使用抗凝药。医院抗凝治疗差异较大,医院9.6%~68.4%,非医院4.0%~28.2%。


  根据全国房颤注册研究网络平台数据,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比例逐年增加,、和年房颤导管消融占总消融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3.1%、27.3%和31.9%。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0.4%,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0.1%。国家卫健委网上注册系统资料显示,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比例约占43.0%,房颤占31.9%,心房扑动占3.5%,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占17.4%,房性期前收缩和房性心动过速占4.2%。


  根据国家卫健委网上注册系统的资料统计(医院),年植入起搏器比年增长7.9%。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占48.3%,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占42.2%,非心动过缓适应证起搏器植入患者在9.5%左右;双腔起搏器占比近74.8%,较年增加了1.9%。


  资料还显示,年共植入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单腔ICD占38.7%,双腔ICD占61.3%;ICD用于二级预防占52.4%,一级预防占47.6%。在适应证方面,—年国内20家中心例ICD植入患者研究结果显示,符合Ⅰ类适应证者约占75%,表明国内对于ICD适应证的把握程度较适中。


  年中国开始使用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根据国家卫健委网上注册资料(医院除外)统计,年例患者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较年和年分别增长7.1%和24.5%。


  4.5瓣膜性心脏病


  年对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的例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瓣膜病类型如图10所示。

图10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瓣膜病类型


  退行性变是联合瓣膜病(31.1%)、单纯主动脉瓣狭窄(65.6%)、单纯主动脉瓣反流(56.7%)和单纯二尖瓣反流(29.7%)的第一位病因,风湿性疾病仍是二尖瓣狭窄的主要病因(83.6%)。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学组统计,全国每年瓣膜手术约8万例。中国心外科注册登记(CCSR)数据显示,—年中国瓣膜手术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年下降幅度为23.62%,年较年略有回升。


  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置换术(TAVI/TAVI)起步较晚,目前能开展这项技术的中心较少,年全国心脏内外科医师共完成例左右。年经股动脉途径TAVI瓣膜VenusA和经心尖途径TAVI瓣膜JValve上市,年中国国产的第3个TAVI瓣膜VitaFlow瓣膜正式上市。Venus-AValve系统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最早批准上市的瓣膜产品。一项例患者的观察性临床研究,采用Venus-AValve系统进行TAVI,成功率为84.2%;术后30d、2年全因死亡分别为5.3%和10.8%;30d心肌梗死、脑卒中、血管源性并发症、起搏器植入发生率分别为2.5%、1.3%、6.2%和18.8%。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评价了例高危主动脉瓣疾病患者应用JValve瓣膜系统经心尖导管TAVI手术的近期结果和术后1年疗效,技术成功率为91.6%,术后1年死亡率为5.0%,脑卒中发生率为2.0%,植入永久起搏器发生率为5.0%。


  4.6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在全国多地均位居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既往调查的先心病检出率结果存在地区差异,多在2.4‰~10.4‰。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年中国城市居民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率为0.92/10万,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男性高于女性。年,全国各大心脏外科中心先心病手术仍居心血管外科治疗病种首位。中医院先心病手术例数为台,死亡率仅为0.3%。


  综合国家卫健委先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直报系统和*队先心病介入治疗网络直报系统的资料,年中国先心病介入治疗总量为例。医院年先心病介入治疗量为例,较年有所增加;治疗成功率为98.4%,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12%,死亡率为0.01%。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封堵占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前三位。


  广东省先心病注册登记研究—年例活婴和死胎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先心病发病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妊娠前三个月暴露于吸烟环境的孕妇较非暴露组更可能导致婴儿罹患先心病(aOR=1.44,95%CI:1.25~1.66),且能观察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4.7心肌病和心力衰竭


  4.7.1心肌病2年10月至年2月我国9个省市(区)例居民调查显示,我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粗率为0.16%,男性患病率0.22%高于女性0.10%,估计我国成年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过万。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对国内42家医院年、年、年3个全年段14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析,3个时间段扩张型心肌病比例分别为6.4%、7.4%和7.6%。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China-HF)入选—年家医院的例出院心力衰竭患者,16%的患者为扩张型心肌病。


  国内一项研究对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43.9%的患者可检测到明确致病突变。国内研究显示63.3%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可检测到致病基因突变。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检出率相对较低,国内早期研究显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发生率为8.8%。


  4.7.2心力衰竭一项包括中国20个城市和农村人参与的调查显示,年我国35~74岁人群中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病率为0.9%,女性高于男性(1.0%比0.7%,P<0.05),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1.4%比0.5%,P<0.01),城市人群高于农村人群(1.1%比0.8%,P=0.),据此保守估计我国约有万慢性心衰患者。


  中国高血压调查分析了—年入选的22名参与者,发现在≥35岁的成年人中,心衰的患病率为1.3%,较年增加了44%。


  China-HF研究显示,我国心衰的主要合并症构成发生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高血压(50.9%)、冠心病(49.6%)及房颤(24.4%)是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的主要合并症。感染仍是心衰发作的首要原因,其次为心肌缺血及劳累。


  对中国年、年、年和—年住院心衰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显示,利尿剂的使用率变化不明显,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明显上升。国内42家医院登记的14例心衰患者中,年、年和年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5.4%、12.3%和6.2%;China-HF研究入选的年1月至年9月全国家医院例心衰患者中,住院心衰患者的病死率为4.1%。


  目前在中国境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仅批准了2项关于人工心脏治疗终末期心脏衰竭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注册登记临床试验研究,医院牵头。与国际机械循环支持协会发布的同期数据比较,境内单位独立完成37例人工心脏置入术的围术期30d死亡率为0,术后1年生存率为92%,达到国际水准。


  全国35家(不包括港澳台)心脏移植中心,全面实施脑死亡心脏捐献以来,—年共完成心脏移植3例。我国心脏移植受者院内存活率为92.3%,与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年心脏移植术后30d的存活率(92.6%)相近。


  4.8肺血管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年,中国60多家医院肺栓塞的年发病率为0.1%。


  对年1月至年12月中国90家医院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分析表明,例为肺栓塞合并深静脉血栓(DVT),例为单纯DVT,年龄及性别校正后的住院率由年的3.2/10万增加至年17.5/10万,住院死亡率由年4.7%降至年2.1%,住院时间从14d降至11d。表明中国VTE的发病率升高,而诊断意识和治疗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


  DissolVE-2研究从年3~9月在中国60家医院入选因内科或外科急症住院时间≥72h的患者共例,外科住院患者的VTE主要危险因素是开放手术(52.6%),内科住院患者的VTE主要危险因素是急性感染(42.2%)。


  4.9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


  4.9.1主动脉疾病根据年中国健康保险数据,中国急性主动脉夹层年发病率约为2.8/10万,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8.9岁,低于西方国家急性主动脉夹层国际注册研究显示的63.1岁。中国一项主动脉夹层注册研究(Sino-RAD)显示,患者平均年龄约为51.8岁,较欧美国家年轻10岁左右,高血压控制率低可能是其主要原因。根据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数据,中国大陆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75%诊断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


  对中国中部地区3个城市以及2个农村社区共位≥40岁具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筛查发现,腹主动脉瘤患病率为0.33%,年龄在55~75岁的人群腹主动脉瘤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


  4.9.2外周动脉疾病中国高血压调查分析发现,中国≥35岁的自然人群下肢动脉疾病患病率为6.6%,据此推测中国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约为万。中国下肢动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2型糖尿病,吸烟的致病性最强。


  年,中国卒中预防项目(CSPP)分析了名≥40岁城乡社区居民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发现中国≥40岁居民颈动脉≥50%狭窄的患病率为0.5%。


  一项全国多中心登记研究分析了年6月至年5月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资料,发现颈总动脉狭窄≥50%患病率为0.9%,颅外段颈内动脉≥50%狭窄患病率为6.9%,颅内段颈内动脉≥50%狭窄患病率为1.1%。


  一项单中心研究对18年来收治的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分析发现,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从—年的50%逐渐增加到—年的85%;多发性大动脉炎在整体病因的占比逐步降低,从31%降低到10%。


  臂间收缩压差≥15mmHg是预测锁骨下动脉狭窄>50%的一个强有力指标。上海例平均年龄69岁的老年社区人群研究发现,臂间收缩压差≥15mmHg的人数占1.8%。一项单中心研究分析了—年例锁骨下动脉狭窄住院患者,发现在年龄>40岁的患者中,95.9%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而年龄≤40岁患者中,90.5%为大动脉炎。


  5.心血管病康复


  5.1心脏康复


  年一项针对家医院(家医院、医院、14医院)的调查发现,23%的医院开展了心脏康复服务,其中22%的医院和30%医院开展了心脏康复服务;13.32%的医院开展了院内Ⅰ期康复,17.26%开展了Ⅱ期康复。医院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和农村非常少。估计1亿人口中仅13.2家医院能开展心脏康复。


  5.2脑卒中康复


  —年,医院数量和康复床位数均有显著增长。年,国内康复医师1.6万、治疗师1.4万和护士1.2万,年康复医师增加至3.8万,护士增加至1.5万。


  国家卒中登记Ⅱ对家医院—年收治的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分析,发现仅59.4%的患者接受了康复评估。在接受评估的患者中,50.3%的患者由康复治疗师提供康复服务,34.3%的患者由护士或医师提供康复服务。


  6.心血管病基础研究与器械研发


  中国的高水平心血管基础研究从年后开始起步,而有影响力的论文主要发表在Circulation和CirculationResearch两大期刊。早期建立的研究团队以海外回国的科学家为主,年均论文发表量逐步增加;年后,国内团队的研究论文数量迅速增加,并且在年双双突破两位数。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年1月1日至年8月31日共批准77项医疗器械进入创新医疗器械审评通道,其中35项为心血管类产品,表明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在中国医疗器械创新领域占主导地位,占比达到45.5%;而且国产原创产品有27项,占到77.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