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外科手术,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高、挑战最大的手术之一,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刘晓君正是一位“刀尖上的舞者”。年,他怀揣着治病救人的梦想,考入青岛大学医学院。年踏上工作岗位,很快成为一名心外科医生。不懈的努力让他脱颖而出,医院心脏中心病区副主任,从年8月起,刘晓君身上又加了一副担子,医院院长助理,这是全新的开始和挑战。未来的医学路上,他将永不停歇,永远攀登!
一心一意专注医学医术
心脏外科所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相当广泛,要求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周期相对其他学科更长。要成器大凡有两个条件,一要有发展平台,二要靠自身努力,刘晓君恰好这两方面都具备了。
刘晓君深感庆幸的是,从成为心外科医生的第一天起,医院知名专家同台共事,这样的机遇不是每个人都有。当看到一个个深处绝境的病人经过专家的妙手起死回生,不禁为医学的伟大和医术的精湛所震撼,他下决心要在这个专业领域精耕细作、有所专长,一心一意,治病救人,当一名好医生。
医生是一个干一辈子、学一辈子的行业。每一名外科医生都要经历从学着做手术到主刀手术,从做简单手术到复杂手术的过程。刘晓君说,与生命打交道,来不得半点马虎,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是为自己,也是为了病人。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主刀的第一例手术开始,刘晓君就开始写术前日记,用心记下病人的病情、手术的要点,手术过程中每个细节都会在脑子里过好几遍,再参加手术。在上级医师帮助下,他很快掌握手术技能,并独立完成各类手术。
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医生的成长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螺旋上升,不仅要从自己的学习中总结经验,更要从别人的经验中总结自己的体会,特别是在应对紧急复杂情况会更有信心。
刘晓君经历过两次胸内心脏按压的危险情景,作为年轻医生,面对患者开胸后,又失去心跳的紧急情况,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是,时间就是生命,生命的循环,一刻都不能停!他很快镇定情绪,用手去捏心脏,靠手的按压动作,让心脏往外打血。通过按压心脏,维持了血液的不断循环,同时和麻醉、体外循环医师通力合作,使心脏恢复自主心跳,病人得到顺利抢救。这样的经历惊心动魄,却成为他成长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技无止境。医院的技术优势,医院站得高、看得远、行得快,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心脏搭桥就是其中一项。术中,医生需要面对一颗跳动的心脏,用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线将血管重新接驳,差之毫厘心脏就可能出血或者血管不通畅,刘晓君头一次做这种手术时,真是心都跳到嗓子眼了,正是这样一次次的锤炼与磨砺,最终让他得到了更快的成长。
从专业到精业,刘晓君走得越来越稳健、扎实、自信。
柳叶刀上书写生命奇迹
柳叶刀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用刀之人,却带着最大的希望去拯救生命。在这条路上,刘晓君努力实现着自己“做手术、治病救人”这一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夙愿。
两年前,一位异地患医院当作肺炎治疗半月仍无效,医院诊断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因胆小害怕手术,一直拖到今年,疾病已致心脏严重扩大、心衰,生命岌岌可危,且手术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病人来院寻求希望,刘晓君判断,各种指证表明情形很不乐观。透过X光片可见严重变形的超级心脏,左室心腔超过常人的两倍,心脏几乎填满整个胸腔,且将肺脏挤压到两侧。
病情非常复杂,刘晓君和他的同事们详细研判病情,齐心协力挑战这台高难度、复杂手术,经努力,最终顺利完成“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赘生物清除+升主动脉成形术”,手术很成功。经过悉心护理,病人各项生命指征恢复正常。
一位来自平度的患者腹胀水肿多年,呼吸困难,难以平卧,求医无果,后来到医院就诊。刘晓君接诊后,问病史、做检查,诊断郭女士患的是缩窄性心包炎,急需实施心包剥脱术。
手术风险高,操作难度大,术中探查发现患者增厚的心包如铠甲般紧紧包裹在心脏表面,最厚处接近10mm,钙化严重,部分钙化嵌入心肌。因增厚心包与心室肌致密黏连,一旦分离中稍有不慎,极易引起心室肌的撕裂及冠状动脉损伤,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术者凭借丰富的经验、精细的技巧以及耐心的态度,完整切除了增厚心包,心脏彻底减负,心功能立刻好转。
患者腹胀水肿消失,体重迅速下降,由入院时66公斤降到54公斤。整个人都变了个样,患者开朗地笑道,现在肚子不胀了,腿脚也轻便了,以后又可以跳广场舞了。
刘晓君还遇到过一个命运多舛、历经两次开胸、三次手术、Kg大体重的心脏病人,病人多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进行了瓣膜置换手术,后因腹主动脉瘤放置腹主动脉支架;近期又因突发主动脉夹层A医院告之无法手术,只能眼睁睁痛苦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一次偶然机会他来到医院。刘晓君与专家们一起缜密研究,最终为这位几乎没有希望的患者实施了第二次开胸手术。术中克服了大体重、术野黏连严重、夹层累计左右冠脉开口等诸多困难,顺利完成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全弓+象鼻支架植入术,最终取得了成功,被同行赞叹:这是人间奇迹!
一例例手术见证了无数奇迹的诞生。面对高压力、快节奏的工作强度,面对一台台高风险、高难度的复杂手术,刘晓君和同事们选择了勇往直前,挑战禁区,用生命捍卫生命!
用爱心架起幸福的人生
“只有爱,才是这个世界上永恒的希望”,是刘晓君的座右铭。他的幸福观是,“人生的幸福是给予不是索取,生命里没有爱与梦想就没有幸福。”
挽救生命是一种幸福。
作为心外科医生,他的工作每天都处于“高压”状态,时刻准备从死神手上抢救病人,时刻准备着与时间赛跑;上台手术一站就是一整天,常常通宵达旦,接到急诊电话,无论医院赶。
为了保证重症患者术后平稳恢复,常常在监护室和病人呆在一起,认真观察病情、悉心给予治疗。有一次为了守护一个二次夹层患者,他一连在病房住了五天五夜。
看到病人抢救成功、身体康复,那是他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刘晓君说,“当医生只能辛苦自己,不能耽误病情!”
帮人解难是一种幸福。
有一次,一位异地老人因病重失去手术机会,放弃治疗。按照家乡习俗,叶落归根,正当家人带着危重的老人踏上返乡行程,刘晓君与同事担心老人生命支撑不到家,承担起护送老人回家的任务。一路上,没有呼吸机,他手捏着皮球一直为老人供氧,五百里的路程显得异常漫长。尽管老人回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但最终圆了老人的一桩遗愿,家人感激不已,煮了一锅自家产的栗子送给他们以表谢意。
就诊的患者中,不乏家境贫寒的。一位外地的患者在手术康复后回家时,连火车票都买不上了,刘晓君毫不犹豫自己掏出五百块钱,帮助患者买上回家的车票,大娘紧握他的手,热泪盈眶。
救助儿童是一种幸福。
医院组织的“阜外心连心,爱心齐鲁行”爱心义诊活动,走入山区为贫困儿童进行义诊筛查,为筛查回来的患儿进行手术,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从年起,刘晓君就通过社会爱心组织牵线搭桥,定向帮扶贫困地区的学生,到目前已资助5个学生实现继续教育。新学期开始,他就会如期寄出一部分爱心款。前两天,刘晓君又为一名儿童汇出元,包括助学款和生活费。
助学的孩子有省外的,也有省内的。虽然从未谋面,从未有任何联系,但是,每当联络人告诉他学生因此改善条件以及取得的学习成绩,他心里就被满足和幸福所填充。
在刘晓君的世界里,医生不仅仅是一个称谓、一个职业,更多的是一种职责、一种为了病人勇于担当、善于乐施的责任。他以此律已,不断鼓励自己,也影响着身边人。
人物档案
刘晓君,男,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任医院院长助理、心脏中心病区副主任;山东省医学会心外科分会腔镜组委员;山东省老年学学会保健康复分会委员。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院,年赴中医院进修学习。从事心脏外科工作十余年,擅长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综合治疗。参与完成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余例,主刀完成各类心脏外科手术近例。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市级及国家级科研立项2项。被授予青岛市卫生系统文明职工荣誉称号、医院岗位能手、优秀青年医师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