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女单和团体2个重量级金牌入账,双金王 [复制链接]

1#

第34金来得太过瘾!

3:0横扫日本历史最强女团,把她们打到怀疑人生。也难怪有人说:这次伊藤老实多了,谁让你上次夸下海口说自己只用了2成实力,因为这次你八成会输。

刚“手撕”完日本队,拿到冠*的陈梦却说:我就是跟着两个年轻队员,蹭了个冠*。看看,这优秀的人,总是那么谦虚。

团体冠*你是蹭的,但女单金牌总不是“捡”来的吧?

几天前,陈梦4:2艰难战胜队友孙颖莎拿下女单金牌时,她的豪华亲友团,立马发消息祝贺。

发小任嘉伦说:恭喜夺冠,看到这一刻太激动了。

表哥*更是掩饰不住的骄傲:我们家里多了一个冠*。

陈梦赛后面对镜头时哽咽地说道:我觉得,我的时代到来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一刻等很久了!

这是她的信念,更是守得云开见雾明的执念。

5岁开始练球,13岁进入国家队,从被当成主力培养,到22岁亚锦赛女单决赛中,被横扫后以“背景版”方式被球迷所熟知。

从19岁逐渐开始觉醒,但每次大赛却还是各种状况不断,直到顺利拿下东京奥运会入场券资格,她一点都不敢松懈。

一点一点弥补自己的短板,从第四到世界排名第一的国乒队长,陈梦也是豁出去了。

在号称“从不缺冠*”的国乒队伍里,她顽强而又倔强地成长着。带过她的马琳曾说:她打球有股愣劲儿,不怕输也不服输。

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陈梦都把心思放在球上面,这是对乒乓球很纯粹的喜欢与执着。

有人说:陈梦是大器晚成,可从她身上我们再次领略到,所谓大器晚成,不过是人间真实,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所有牛逼背后,都是苦逼的坚持。因为每一步,都充满了荆棘与苦楚。

兜兜转转是人生常态

都说,兴趣是最大的内驱力。可往往最热爱的,也是最奢侈的。

就像知乎上一位网友说的那样:

学航海的他,大一想想自己能当名“有自由、工资高的船员而骄傲”;大三时,听闻学长船员遭遇事故,对这个高风险工作避不可及。

作为班长,本来得到了某*区招生的学校推荐机会,可被出生日期卡住;当他困惑迷茫时,没多久碰到家乡水利局招生,顺势回家乡当公务员的他,又由于工资低考取另一家事业编。

经历买房结婚生子后,只得边工作边搞副业。

这也许正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因为少数成就一番伟业的成功人士,就是将热爱做到极致,都自带狠劲。

这里说到人生方向,不得不提《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的“三环理论”。

即在三个交叠圆环中,依次从“热爱的”、“擅长的”和“社会驱动的”方向填充。最后交集部分,就是最适合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

如果在发掘“热爱的”一脸懵,独角兽企业高管安叔,结合数次亲测有效的经验,给出了很接地气的破解版:

从市场需要里尽可能多写下感兴趣的职业;在“热爱的”一环左侧写下讨厌的,在“擅长的”一环右侧,写下自己不擅长的:然后去做约分,划掉相同属性的项目。

比如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就划掉“销售”这个职业;不擅长代码就划去“程序员”。剩下的,就是可以从事的职业方向,如果没有,就从不擅长的里面去学哪些技能。

不擅长的可以学,而不喜欢的却很难改变。

同时,要注重提高财务回报、技能、人脉以及拓展人生视野,当这些硬核实力重新获得启发后,终有一天能找到热爱的。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三环”每年都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更新一次。

所以,不用再焦虑和迷茫中,一味寻找自己喜欢的,而是在思考、行动和复盘之后,让人生目标逐渐清晰。

况且,每个节点的热爱不尽相同,可认真做好当下每件事,未来某个点,才能在心智、技能更纯熟时,和热爱不期而遇。

跌跌撞撞,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

想必大家听过“聪明的乌鸦”这个故事。

乌鸦自从用小石子升高长颈瓶里的水位后,终于喝到了甜美的水。通过这次喝水事件,它在森林动物界里一举成名,被邀请四处讲学。

一天,丹顶鹤家族邀请天才乌鸦去讲课,乌鸦便又将自己当年填石头的成功案例吹嘘了一番。等乌鸦讲完,一只丹顶鹤发问了:

请问乌鸦教授,如果想从长颈瓶中喝水,就必须填石头吗?

乌鸦说:“当然,这是我多年来的经验。”

这就告诉我们,那么多方法,借鉴不到自身原因,是这种方法不以应用为导向。方法因人而异,可方法论我们却能学习。

师从“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教授的清华博士李一舟说:

“目的和手段,是他博士五年学过的最核心的认知方法论。就是做任何事情,想想目的和手段是什么。但大多数人会错把手段当成目的。

比如,赚钱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为赚钱是为了实现人生的目标、抱负。”

知乎网友

南宫博士,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个万能公式,有多神奇。

他想在短期内快速提高五子棋技术,而他也明白,最需要学习的是防守。

看书绝对来不及,所以他去找了网上相关教学视频,在一番比对后,找到了自己最能接受的理论指导。因为不掌握理论,没法知道如何精进。

在实践对决时,哪怕是刚开始一直输的情况下,他也坚持用这种方式,刻意提高防守技巧。于是越来越纯熟中,他可以完虐对方。

而从新手到高手(外行来看),他只刻意练习了一小时。

诚然,这只是进入该领域入门级别的水平。如果进一步深修,还需要再精练,但这已经是比大多数人都要做得好的情况。

以目的来调整手段,从手段来导向目的。在目的清晰中,手段就会越来越明确。

人生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在跌跌撞撞地摸索和试错中,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

刻意练习,是成长进阶的必经之路

从知道到做到,我们需要一条熟悉于心的闭环。

《刻意练习》一书中这样总结: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

它和一般练习有着非常明确的不同。它的特点包括:要具有明确的目标、一定要专注,以及努力地挑战走出舒适区。”

樊登老师分享过这样一件小事。

由于中学时喜欢乒乓球,他一直练得很认真。可上大学后,碰到了几位专业级选手,根本打不过人家,甚至被横扫21:0都有可能。

对方告诉他:你每个动作都有问题。每个动作都差一点点问题,当然打不过。

于是,那些专业选手帮他制定了改变方针。比如用一个下午来练正手弧圈球,练到有球过来一拉就上,下次再针对下个动作。

据樊登老师回忆,那段时间,每天都很枯燥。在月明星稀时,脑海里还有咣当咣当打球场景。可也是那段时间的练习,他的球技进步飞快。

这也是符合了刻意练习的三个条件:

有目标、有专注力、以及突破舒适区(一定要有专业人士及时给予反馈)。

或许有人会认为时间会检验成果,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作为美国成功的科学家和作家,富兰克林还特别喜欢国际象棋,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精力。

可奇怪的是富兰克林的国际象棋,并没有像其他两个领域那样出色。原因就是他在下棋时,是一种很轻松的心情,以娱乐方式来对待。

没有专注投入和刻意突破自己舒适区的心态,时间投入再多,也只是停留在会而不熟的阶层。

不光是技能学习,更需要用刻意练习心态去对待工作。在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会有难度和深度的挑战,与其迷茫逃避,不如分层突破。

当不断收获正向反馈、体验那种成就感带来的美好时,工作会是很愉悦的加持。

保持专注、有目标地努力并突破,我们每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精彩。

众生百相。

屏幕前的你我,或许此刻正在人生某个黑暗节点里,向死而生;或许正在十字路口处挣扎徘徊。向前望去,不知道这份命运的馈赠,何时到来。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像电影里面阿甘那样,不停地跑下去。正如《进击的巨人》里那句话:

人,只有在放弃战斗的时候才算输。

也许海阔天空,也许柳暗花明。

但不必怅然,更不必悲苦。

因为人生最差,不过就是大器晚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